他是被公认的碑学大师,对当代的书法影响极大

发布时间:2025-10-04 14:31  浏览量:2

“碑学”两个字,在书法群里一出现,总有人立刻把“丑”“怪”“看不懂”甩出来,好像不踩一脚就显不出自己懂帖学。

可就在上个月,北京保利秋拍,赵之谦一张篆书四条屏拍出了2875万,刷新了他个人纪录,群里瞬间安静——钱不会说谎,市场替碑学回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说回赵之谦,这人放在今天,大概就是那种“斜杠中年”。

画画、刻印、写诗、做官,样样不落,偏偏在书法上最拧巴:左手北碑,右手帖学,两边都想要,两边都不肯让。

结果呢?

他把魏碑的骨头和帖学的肉长在一起,行书中秋诗四条屏里,一撇一捺像刀削斧劈,收笔却忽然软下来,像苏州人吵架,开头凶巴巴,最后一句“算了算了”——狠劲里带温柔,这就是赵之谦的脾气。

故宫刚用数字技术还原了他写字的全过程,高清到能看见毛笔分叉的瞬间。

原来他落笔先铺锋,像刷墙,行到一半突然捻管,把笔锋收拢,碑的方、帖的圆在一根线条里打了个时间差。

看完只想说,古人玩技术,比现在用滤镜狠多了。

更妙的是,中央美院今年新开了“碑帖融合研究”专业,直接拿赵之谦当教案。

年轻学生不再非黑即白,而是把碑的“拙”当成滤镜,往帖的“雅”里调,有人甚至拿魏碑的顿挫写《兰亭序》,效果居然不违和——传统书法第一次有了“Remix”的味道。

大英博物馆明年“中国书法五千年”特展,赵之谦独占一个展柜。

老外看不懂汉字,却能一眼看出线条里的情绪:愤怒、松弛、顽皮,像摇滚吉他solo。

哥大东亚系干脆把他的作品当案例,讲“如何在规则里造反”。

原来最中国的,也最世界。

回到拍卖场,2875万背后藏着一个信号:藏家开始为“融合”买单。

过去十年,赵之谦碑体行书价格年均涨15%,比纯帖学或纯碑学都稳。

理由很简单——帖学太熟,碑学太生,只有融合体既有故事又有嚼头。

就像咖啡里加盐,第一口怪,第二口香,第三口离不开了。

所以,下次再听见“碑学就是丑”的论调,直接把手机递过去:看看这条2875万的线条,丑不丑?

值钱不值钱?

书法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站队游戏,而是怎么把对立面熬成一锅好汤。

赵之谦早就示范过:骨头要硬,汤要鲜,喝下去,嘴里是热的,心里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