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乐山古城墙上的龙神祠

发布时间:2025-09-30 16:21  浏览量:5

史载隋太守赵昱治水护城,造福百姓,被奉为城市守护神。明代始建专祠纪念,名九龙祠,也称龙神祠。在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龙神祠不仅保持了作为祭祀赵昱的祠庙这一基本功能,同时也多次被当作书院使用,先后名为九龙书院、东岩书院等。清晚期至民国,龙神祠内先后设有恤嫠局(妇女救济机构)、县议会、宪兵部等机构。抗战时期,国立武汉大学避寇西迁,龙神祠又作为武大第二男生宿舍所用。1949年后,龙神祠改作荣军院、政府招待所,百货公司宿舍等。1986年5月,龙神祠公布为乐山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穿越饱经沧桑的明代拱辰门,沿着右侧石阶登上城门,红色岩石砌筑的堡坎上便是龙神祠。

这条宽大的石板古道颇有韵味,一直通往龙神祠的后门。

登顶石板古道后,回望顺城街,龙神祠与街面的落差还是比较大的。

龙神祠后门上书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

进门之后,映入眼帘的是穿斗式的古建筑,右侧为青砖砌筑的民国建筑,左侧是中心院落。

1939年龙神祠在“八·一九”大轰炸中遭受重创,武汉大学因办学所需主持修缮营建此栋建筑,作为武汉大学龙神祠第二男生宿舍使用。

这栋九间房的宿舍与龙神祠大殿间距不大,两边屋檐形成了“一线天”。

龙神祠大殿右侧为厢房,同样是“八·一九”大轰炸后武汉大学修建的宿舍,其建筑形制与大殿后的宿舍完全一样。

右厢房宿舍的侧墙满满的沧桑感

乐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无线·共生》——2025届毕业设计作品展在龙神祠中心院落陈列,以大殿为主席台背景特有气势。清代木构建筑,始建于明代,是纪念治水护城的隋代嘉州太守赵昱的专祠,1938—1946年间,作为武汉大学龙神祠第二男生宿舍使用;1946年武大东归后移交县议会,后又作为荣军院、政府招待所、百货公司职工宿舍;1986年5月公布为乐山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1月启动本体修缮工程;现为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博物馆龙神赵昱祭祀空间、《龙神传》漫画展示空间、乐山古代书院文化展陈空间、乐山文化抗战志略展陈空间。

右厢一间房内两只猫咪隔着玻璃凝望我们,显得十分的可爱。

另一间屋内地面展示了历史的底稿——乐山《诚报》。据了解,《诚报》以驻军32补训处政治部名义主办,从1942年1月1日创刊,至1949年2月结束,是民国期间乐山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报纸。

对面的两层青砖建筑在武大西迁时期被作为学生宿舍、舍监室使用,现为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办公点。

清代书院,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陈为光增建,并在此设立九龙书院;清嘉庆七年(1802)知县王来遴迁建,改为东岩书院;1938—1946年间,作为武汉大学龙神祠第二男生宿舍自习楼;1946年武大东归后移交县议会,后又作为荣军院、政府招待所、百货公司职工宿舍;1986年5月公布为乐山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因故失火,建筑毁损严重;2019年11月启动本体修缮工程;现为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博物馆武汉大学校友之家、苦乐年华——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变迁展陈列空间、珞珈讲坛、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清代书院廊道挂满文化气息的轩幌,更增添了龙神祠的历史厚重感。

书院一楼内的展陈对龙神祠历史沿革进行了详细地梳理,展出了不少龙神祠及乐山地区的老照片。

龙神祠维修前和维修后的照片对比图,再次说明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的不易。

登上清代书院二楼,俯瞰整个中心院落。曾经高高矗立在城墙上的龙神祠,现在也渐渐淹没在周围的高楼之中。

从中心院落绕道右厢房背后小广场,面阔七间右厢房没有遮挡还显得比较气派。

从小广场边缘,可以看到龙神祠下方的古城墙。

沿着龙神祠的围墙到了正大门,大门后还有一个避雨的檐廊。

龙神祠大门下面是一条狭长的巷子,这就是乐山著名的九龙巷。

从九龙巷尽头仰望陡峭石板古道上的龙神祠大门

龙神祠大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正上方有“龙神祠”三个大字,两侧挂有“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陈列馆”和“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两块牌匾。

大门下方矗立乐山市“文保”碑,碑体下半部风化也相当严重。

龙神祠是乐山市中心的重要历史建筑,由门厅、正殿及两侧厢房组成,主体结构保持清末营造法式。从祭祀龙神的传统祠庙到清代书院,再到武汉大学西迁乐山第二男生宿舍旧址,是乐山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与其所在区域较为完整的古城墙段落,又共同构成了嘉州古城历史街区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