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扭转长江的城市

发布时间:2025-09-28 14:46  浏览量:7

1996年,宝岛首富王永庆一路向北,打算为自己的石化版图开疆辟土。

他到了江苏南通。当时领导带着他去了入海口。首富看到的,不是港口,而是一大片无边无际的滩涂。

南通人自然相信这片海的潜力。他们告诉王永庆,你可以围垦,可以造岛:

港口就在你眼前。

见惯了大海的王永庆没说话,倒是对另一边的长江起了兴趣。

他专门请人评估了江底隧道的可能性,想自掏腰包十亿美元造一条隧道,打通南通和上海。

首富眼光是毒辣的。当时的南通虽说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在交通上却是末梢。没铁路,没大桥,横亘的长江好比天堑。

像王永庆这样的台商,还有日商,从日本到上海也不过2小时。但他们从上海到南通,光是坐汽渡就得坐上6个小时。要是遇上大风大雾,更是没法成行。

他们形容南通的考察之行,怎么进去,还是怎么出来:

就像钻进个大口袋。

不过,打通长江两岸毕竟是件决策严谨的大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干成的。但王永庆很看好南通,最后还是把台塑最重要的产业核心环节放在这里。

他用三千万美元投资了南亚塑胶,先是办了南通塑胶厂,用来供应上海、江苏、山东等地的中下游石化工业。

要知道,在王永庆在南通办厂的很多年后,郭台铭才到了深圳龙华,租下了一大片长满野草的荒地。

促使王永庆下定决心的,还是南通人自己的努力,在化工刚刚展露出国际分工的苗头的时候,他们拼命挤进大名单。

他们争取来了醋酸纤维厂,一项被看作是打破技术垄断的项目。美国的化工巨头塞拉尼斯拿出了生产醋纤丝束的技术,和中国烟草总公司在南通放上了上万吨的产能。

在别人还在争论资社的时候,南通已经在人民大会堂谈下了利用外资的大单子。不仅如此,他们和荷兰合资经营南通港,用新加坡企业的资金建机场。

站在入海口的南通人,有一颗世界为我所用的野心。

1

2000年之后,南通几乎是以悄无声息的姿态,横空出世。

2001年,他们先是成了全国人均GDP过万元的四个城市之一。很快,他们又成了整个江苏GDP增速第一的黑马。

要知道,当时的苏南几个兄弟城市,早早闯出了一片天。隔壁的昆山,头铁到自费创办了一整个开发区。苏州也有新加坡加持,吃上了产业转移的时代红利。

而当时连条像样交通要道都没有的南通,完全是靠着一股要强的劲头,崛起苏中的信念,自己拉来了第一批外商。

那时,南通的官员会在招待所亲自服务,只为了给考察的外商一个好的印象。

他们也确实靠着这份诚意,留住了险些打退堂鼓的日本毛巾大王吴文贵。

吴文贵引入了日本英瑞株式会社,在南通设立了第一家合资毛巾厂,大东。这家专攻高端毛巾的日企,把日系精工和先进的生产管理,带到南通家纺行业。

吴文贵回国后,南通人的口碑,很快在日本商界传开了。

后来,大王制纸、虎牌、东丽也到了南通。尤其是人造丝的巨头东丽,来南通之前,已经在中国考察了50多个场地,当东丽一班调研团队坐着汽渡抵达,发现南通的领导班子已经在江边等了数小时。

和吴文贵感受到的一样,东丽也被南通当地的热忱打动了。

他们在这里放上了纤维生产基地,这个项目成了南通引进的第一个上亿美元的外资项目。

之后,他们更是把纤维领域唯一一家海外研究所也放在了这里。南通成了先进面料的发源地,东丽研究所研发的黑科技,更是通过优衣库卖到了世界各地。

靠着口口相传的口碑,南通成了外商的首选地。到了2008年,南通的引进外资金额已经达到了30亿美元。而2000年,这个数字还只是7亿。

南通开发区每0.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一家外资企业。

在本世纪的头十年,南通抓住了跨国公司转移产业的窗口期,闷声不响地实现了逆袭。

决策层内参甚至开始讨论:

南通现象。

南通的崛起,没有苏南模式那样亮眼,也没有温州模式那般野性,更不像浦东模式那样强势。南通有自己的霸总剧本。

2

翻看地图,其实南通的地理环境和荷兰很相似。一个地处长江入海口,一个地处莱茵河入海口。

荷兰人向海要地,填出了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南通人从滩涂要来的面积,也不少于这个数字。

在江苏十三个地级市里,盐城、连云港有海无江,苏锡常有江无海,南通是唯一一个有海有江的城市。放在全中国,这样的禀赋也只有上海能比肩而立。

所以,在整个江苏都在举力推行沿江开发战略时,南通思路很清晰:

先用海港的支点,撬起滨江的杠杆。

他们在国际上抢占先机,瞄准了日本、韩国的港口优势,找来了中远海运,拿到了全国造船业15%的订单,光是产值就超过10000亿,成了吴敬琏口中的:

世界船谷。

拿不到国家资金,他们硬是靠自己引入港资保华德祥,建起了从未有过的深水大港。

但钱还是不够,很多年里,南通沿江的资源禀赋,因为缺少时机,只能压在箱底。

要知道,南通的长江大桥,和江阴、扬州几乎同时起步,但兄弟城市很快大桥建成经济猛进,南通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掉队。

他们等了长江大桥足足十二年。2002年,濒临绝境的苏通大桥项目起死回生,终于等到了审批通过的消息。

南通知道,开发滨江地带的契机到了。2008年,苏通大桥通车,满是起重机、集装箱和轮船的工业区,已经不足以支撑起一个门户地段的形象了。

很快,南通港为了发展也开始寻找更深的码头,旧码头有了全新的时代使命。

南通整个城市到了改头换面的时候。原本的城市核心,开始逐渐向南延伸,滨江的黄金水岸开始显现。

2010年,南通把码头规划交给了国际景观设计公司SWA。他们要让这个港口遗址,摇身变成一个从未有过的国际社区。

很快,过去临江不见江的局面不见了,堤坝也被改造成了公园步道。湿地、运河,错落有致地穿插进了公园和社区里。

就像当初拿下跨国公司一样,南通打造滨江,对标的就是国际级。不说别的,起点就得是:

上海外滩。

3

现在的南通滨江,已经拥有一条长达3.2公里的黄金岸线。

一切都是崭新的,体育中心、现代化住宅、滨水绿道,很难想象,仅仅几年前,南通人还在抱怨,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

这是南通沉寂多年后扬眉吐气的时刻。他们用200亿修复生态、更新城市,决心无人能比,要真正:

拥抱长江。

不只是苏通大桥,八条跨越长江的桥与隧道,将会陆续连通长江两岸。投资的外商不再奔波跋涉,两小时车程就能环绕上海都市圈,南通人叫它:

八龙过江。

南通人悬在心中多年的上海第三机场,也被确定下来,至此,南通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北大门,已然成型。成为中国为数不多集齐了海陆空枢纽的城市。

2020年年初,招商蛇口拿出了58亿,以极大的决心拍下南通滨江的地王。五年的深耕,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这座港口城市的滨江价值,其实还是被低估了。

他们决定出手补仓。

9月25日上午,在毗邻滨江景观带的南滨江板块核心区,招商联合南通本地国企,一举拿下了两块地块:

总价27.6亿元。

而就在这半个月前,招商才联手中海、中旅囊获全国总值地王。这块地,正是在上海的徐汇滨江。

大家都看到了,上海用了八年,让徐汇滨江成了集美术馆大道、西岸金融城的世界级水岸。并且和浦东联动,协同规划高端配套。

更重要的是,长江这条龙,一旦龙头抬起,龙身便飞腾起来。说白了,滨江地带的发展,已经不只是一座城市的事情。

沿江发展是场大考,不仅考验城市对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更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检验。

有了上海打样,重庆、武汉这些长江沿线城市,发展核心纷纷向江延伸。

武汉的二七滨江,甚至提前规划好了几十年的蓝图,以极高的强度打造总部经济的城市封面。

重庆的江津滨江,从依江而居到拥江发展,已经成为成渝双城的经济圈的战略中心。

他们意识到,滨江水岸带来的,绝不仅限于稀缺景观,更是占位城市未来蓝图的中心:

城市发展进程中,你永远可以相信滨江。

房企是会用真金白银投票的。他们寻找窗口期仍未关上的潜力股,一旦锁定,便全力以赴。上海地王如此,南通地王亦如此。

很难想象,至少在五年之前,南通的滨江仍然可见大片的待开发地带。当年,南通正式把开发滨江写进大会报告里:

打造城市客厅、国际街区。

而招商蛇口也是在那时,率先站了出来。事实证明,他们的眼光是精准的。

过去五年,招商蛇口亲眼见证了南通人的移山倒海,滨江是推动城市发展重心从内陆转向长江的杠杆,他们生生地把城市转了一个方向:

长江从城市的“背面”变为“正面”。

南通的决心,所有人都看到了。他们对滨江的开发,不是零敲碎打的工程,而是大手笔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他们让狼山港清退,然后是斥资超百亿,恢复五山地区生态,让江豚重回。最后,让滨江国际街区落地,每一次进程,都堪称大力出奇迹。

现在,南通是真正的江海门户了。滨江似乎也打通了南通的任督二脉,沿江的各个功能区被串联起来,尤其是通州湾、海门,一个新城市骨架竖起来了。

它不仅是地理上的桥头堡,更是功能上、心理上的对接平台,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南通将更具辨识度和竞争力。

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勇气做这样的颠覆性改变,对一座万亿之城来说,尤其艰难。

他们拿下的,是整个南通难以复制的留白土地。甚至毫不客气地说,这也是未来南通最好的地段,没有之一。当然,前提是滨江的成功。

好消息是,南通之前类似的尝试,都成功了。

这地块的面前,南通15年前所设想的,一步步都在兑现。南通长江体育公园,被称作最美长江体育公园。南通人只用了两个月,就在体育公园建了一座现代化足球场,办起了通超,完美接住了苏超的热度。

一百多年前,南通人张謇凭着写一手长江治理的好文章,杀进殿试,从此开启了南通人善于考学的先河。

如今的南通人,用一场场苏超,证明了实力南哥的文武双全。答得了试卷,踢得了足球。

毕竟,能征服江海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