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东海再斩F-35!印媒惊呼:中美隐身战机差距拉大

发布时间:2025-09-27 19:08  浏览量:7

东海的天空又紧了几分。6月29日中午,东海防空识别区里,云层像被人推开一条缝,一支陌生机群掠过边缘。几分钟后,画面一转,歼‑16贴近前出,电台里传来短促的警告;歼‑20没有开口,静默伴飞,仿佛一片影子;歼‑15则从低空绕侧,快速包抄。十几分钟,外机方向变了,航迹拐弯,最后选择撤离。央视放出的镜头不长,但足够让人心跳加速。

这次出现的是谁,从哪里来,去向何处,问题并不复杂。外机从日本嘉手纳基地起飞,机型包含F‑35A和F/A‑18超级大黄蜂。闯入东海识别区后,被解放军三型机协同拦截。歼‑16先出声,明确态度;歼‑20不打扰,贴身监控;歼‑15从下面穿插,形成夹击。现场节奏很快,几乎没有停顿。一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歼‑20靠近到极近距离,弹舱门打开,内里的霹雳‑10露出一角,有点像把牌亮在桌面上。电台里那句“我们代表中国空军,绝不退让”,杀气不重,态度却很硬。外机没有做停留,改变航向离开了。

这不是第一次在这片海域较劲。印媒用词不吝夸张,直说这是歼‑20继2022年后再度在东海“压制”F‑35,背后意味很足。技术层面的信息也冒出来不少。歼‑20的隐身设计一直被外界盯着看。菱形机头、S型进气道,雷达反射截面被压到0.01平方米左右,几乎跟海鸥差不多;F‑35的反射截面大约是0.1平方米。数字背后是发现谁更早、锁定谁更稳、谁能先开火。歼‑20这次被提到使用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配合分布式光电系统,远距离就能把目标“贴”住。消息说在200公里外已经实现了锁定,美方的E‑3预警机始终没抓到歼‑20的踪影。这段说法引发很多讨论,细节还得看更多官方披露。

近距的较量更见真章。不可逃逸区通常是近距杀伤的门槛,歼‑20在5公里内就具备压倒性优势。据称一度俯冲切半径,贴到1公里内。对F‑35来说,这种距离极不舒服,雷达开机也容易暴露。现场的战术设计有点“钓鱼”的味道:一架歼‑20主动露头,逼对方雷达亮机;另一架借信号反向定位,抓对方的“光”。搭配歼‑16D电子战机的电磁压制,后方数据链被切了一截,空战里的“眼睛”和“耳朵”就不再灵光。有人提到美军支援的E‑3预警机在这种环境下很吃亏,还传出相关退役的消息,这类信息涉及美方军队的装备政策,具体程度有待官方确认。

导弹是第二把“锤子”。霹雳‑15的射程被介绍为超过200公里,压过AIM‑120D的约180公里。这意味着在对方还没够到你时,就可能先吃招。远距打击靠的不只是弹体,更看中继和数据链。长春航空展出现的歼‑20S双座版,把指挥权分给后座飞行员,核心就是管控无人僚机。“暗箭”这类隐身无人机以小雷达截面作为基础,能在八九十公里外被动定位预警机,关键时刻替主机提供中继制导,做到发射后不必回头看。这样的组合把空战从“单打独斗”拉到“群体围猎”,把风险摊给机器,把机会留给人。

地面的“眼睛”也在参与。沿海米波反隐身雷达先捕获F‑35的动向,空警‑500把数据分发出去,前线战机与预警机、地面雷达组网。这套体系像织网,目的是少让漏网之鱼。电子战机把电磁环境“搅浑”,无人僚机把压力分担,歼‑20做主干,歼‑16、歼‑15补位,拦截动作就更像系统工程。这次十几分钟的撤离,背后其实是多年磨合的成果。

还有一个维度,数量。印媒给了一个看似惊人的数字,歼‑20列装突破300架,连上双座型和新增交付,总量可能接近400。对比西太平洋方向的F‑35,可用数量约220架,包含日本、韩国和驻日美军。F‑22的战备状态也被摆上台面,187架里保持战备的约82架,妥善率大概一半出头。这些数字来自公开报道和媒体统计,统计口径差异会带来偏差,大家看时心里要有尺子。

中国航空工业的产能被描述为“爆发式”,歼‑20年产能过百,歼‑35舰载型与陆基型进入量产,巴基斯坦公开采购意向,关于沙特通过巴方引进300架的传闻流传甚广,这些外贸消息敏感,最终以官方公告为准。美方也不是没发声,美国空军第412测试联队司令威克特提醒过,2027年前中国在西太关键区域的现代战机数量可能形成压倒性优势,比例被他形容为12比1,五代机的比值约5比3。这种预警背后是美方对态势的担忧。

回看这几年,节奏在明显变。歼‑20常态化部署向东海、南海甚至高原方向延伸。有人记得2023年初那次穿越台海中线的动作,台方雷达未能有效发现;也有人提及2025年春在中印边境的模拟高原空战,阵风战机的战绩不理想,被写成7比0。这类案例都很受关注,但演训数据通常保密,外界看到的是冰山一角。从散点看趋势,空军正在把“强单机”转换为“强体系”,把反隐身雷达、空天感知网络和忠诚僚机串成链路,把信息优势转成战术优势。

这次东海拦截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应,答案其实不难。一是场景敏感,位置就在大家都盯着的区域;二是参与机型敏感,五代机对五代机,天然自带话题;三是镜头直观,十几分钟的撤离让人读到了态度。印媒的观点很激烈,称这是“质的飞跃”。我们看,飞跃不飞跃,先把基本盘想清楚。空权从来不是一个机型能决定的,靠的是发现更早、决策更快、协同更顺、补给更稳。技术迭代固然重要,规训、规则、危机管控同样要命。这个区域不怕偶发冲突,怕的是误判和冲动。一句话,硬实力要有,软把控也得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