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往事:历史深处的回响与今日中国的立场

发布时间:2025-09-27 11:36  浏览量:8

2023年7月15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琉球往事》的专题文章,其发刊词中一句“今天的琉球虽在日本实际控制下,但历史上却没有任何一个国际条约规定琉球主权属于日本”,如石破天惊,在国内外舆论场激起广泛讨论。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对现实格局的深刻回应。

一、历史的真相:琉球曾是中国的藩属国

翻开明清两代的外交档案,琉球国的身影清晰可见。自1372年起,琉球王国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持续向中国朝贡,接受册封,使用中国年号,其政治制度、文化礼仪乃至建筑风格,无不深受中华文化影响。首里城的龙柱、宫殿的汉字匾额、传统的舞狮与祭祀仪式,都是这段历史的无声见证。

在长达五百余年的交往中,琉球不仅是中外交往的中转站,更是东亚朝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拥有独立的政权结构和文化认同,既非日本领土,也未被纳入中国直接管辖,而是在一种“事大以礼”的宗藩关系中保持自治。

然而,这一切在19世纪末被彻底打破。

二、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琉球

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以武力为后盾,废黜琉球国王,设立冲绳县,史称“废琉置县”。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琉球王国的意愿,也未获得清政府的认可。当时的清廷曾多次交涉抗议,但因国力衰微,最终未能阻止日本的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国际法框架下,单方面吞并一个主权实体必须经过条约确认或国际承认。而日本对琉球的吞并,并未签署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条约,也未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承认。因此,从法理角度看,这一行为存在严重瑕疵。

三、战后秩序与模糊的归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1943年《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日本的主权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盟国所决定的附属岛屿之内。而琉球群岛并未被明确划入日本领土。

1945年以后,琉球由美国实行军事托管。直到1971年,美日签署《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协定》,美国将琉球的“施政权”移交给日本。但需要强调的是,“施政权”不等于“主权”。这一移交行为并未经过联合国程序,也未征询琉球人民的意愿,更未得到中国等二战战胜国的正式承认。

因此,从国际法的角度看,琉球的法律地位至今仍存在争议。

四、琉球民意:被忽视的声音

在冲绳,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日本人,我们是冲绳人。”这并非一句情绪化的口号,而是根植于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的真实表达。

长期以来,琉球人民保持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和民族认同。二战期间,冲绳战役造成超过20万平民死亡,其中许多是被迫“集体自决”。战后,美军在冲绳大量驻军,基地占地高达全县面积的20%,噪音、污染、犯罪事件频发,严重干扰当地民生。

据调查,超过半数的冲绳民众希望减少美军基地,更有相当比例的人支持“高度自治”甚至“独立”。每逢纪念日,街头总会出现要求“还我和平、还我土地”的游行队伍。这些声音,不应被忽视。

五、中国立场:基于历史与法理的正当表达

中国此次通过《国家人文历史》杂志重提琉球问题,并非“突然发难”,而是对历史事实的再次澄清,是对国际法理的重申,更是对日本右翼势力近年来不断美化殖民历史、推动修宪扩军行为的有力回应。

中国并未主张“立即收回琉球”,也未否定当前日本对琉球的实际管理现状。而是强调:“没有任何国际条约规定琉球主权属于日本”——这是一个基于史实和法理的客观陈述,而非情绪化宣示。

这种表态,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维护,也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负责任态度。它提醒人们:历史不能被遗忘,正义不能被篡改。

六、未来之路:对话而非对抗

琉球问题复杂而敏感,涉及中日关系、美日同盟、地区安全等多重因素。解决之道,不在于煽动民族情绪,而在于推动历史对话、增进民间理解、尊重当地民意。

中国的态度始终明确: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以对话协商方式解决争端。我们不搞“霸权”,也不怕“霸凌”。我们只是坚持一个基本立场——历史不容篡改,事实必须尊重。

正如一位冲绳老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不想卷入大国博弈,但我们希望被听见。”

是的,世界需要听见琉球的声音,也需要听见历史的回响。

往事并不如烟

《琉球往事》不仅是在讲述过去,更是在照亮未来。一个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了它走向未来的高度。

今天的中国,有底气、有定力、有智慧去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不回避争议,也不制造冲突。我们只是坚持:在历史面前,真相永远值得被尊重;在正义面前,良知永远不应沉默。

琉球的故事,尚未完结。但我们可以选择,让它成为一部关于和解、尊重与和平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