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丨村庄净美焕新颜 大东水碧山更青——吉林市净美村庄建设走笔
发布时间:2025-09-24 10:24 浏览量:9
《吉林日报》205年9月24日6版、7版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笔下的诗意图景,如今正在北国江城焕发勃勃生机。信步乡野,但见坦途如练串联阡陌,清波潋滟倒映云影,繁花缀巷陌,绿树掩庭扉,一幅水墨丹青般的乡村长卷正徐徐展开。
这场深刻的乡村蝶变,源于吉林市以战略远见擘画的净美村庄建设行动,大东山水环绕的座座村庄焕然一新,农民的生活从“将就”向“讲究”转变。
吉林市委、市政府紧扣乡村振兴时代脉搏,以民生期盼为施政所向,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至高质量发展新维度。全市通过建立提格统筹机制,拆动作、分进度、落责任,构建起全员参与、全域整治、全面提升的治理新格局。全市3个县(市)进入国家级先进,是全国市州层面平均数的2倍,省内排名第一。
聚焦垃圾清运、粪污治理、污水管控三大攻坚点,吉林市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清运车辆定时巡回,分类设施村村覆盖;畜禽粪污变废为宝,生态循环模式蔚然成风;污水处理设施联网运行,清水潺潺归自然。这些务实举措推动乡村环境从临时整治向长效管护转变,从表面清洁向内涵品质跃升。
如今,再看江城的乡村,已是形神兼备的北国明珠:昔日杂物堆积的场院变成花香四溢的微景观,曾经淤塞的沟渠流淌着清冽活水,斑驳的院墙化身传播文明的文化长廊,这些点点滴滴的“讲究”,正汇聚成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
绿水青山间,吉林市用实践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理想。当传统农耕文明与生态智慧相融合,当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同频共振,这片黑土地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农村人居环境一直是农民群众最为关切、亟待改善的重点难点问题。
2024年,吉林市深入学习借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开展摸底调查,广泛听取农民意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全市“三农”领域最重要的民心工程。全市围绕“让农村干净起来、美丽起来”的基本目标,以小切口突破,创新启动净美村庄建设行动,全面实施“3544工程”。
今年3月,全市召开春季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工作专题会议,对净美村庄建设进行再部署,同步印发《吉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春季村庄清洁行动”暨净美村庄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推动新一年度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
吉林市坚持谋定后动,以问题、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开展“三化三联”行动,持续提升净美村庄建设成效。工作机制固化,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系统制定长效工作方案、镇村落实方案、难点整治方案和农户参与方案,推动阶段性成果转化为长效机制;建设内容细化,在巩固“3544工程”成效基础上查缺补漏,重点整治乡村路域环境、农户庭院和空闲院场,治理畜禽粪污乱堆、“飞线”和散埋乱葬等问题,提升户用设施建筑风貌;考核方式优化,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完善明察暗访机制,构建常态化监测体系,落实监督举报与舆情回应制度,实现有监督、有整改、有反馈。
同时,全市强化部门联动,明确各级行管部门职责,由市委农办统筹调度,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上下联动,发挥县级“一线指挥部”作用,构建乡镇组织、村社落实、农户参与的工作体系;推动区域联动,动员乡村企事业单位和经营主体参与建设,强化示范效应,并加强对第三方保洁服务的监管,确保群众满意。
吉林市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府主导与农民参与相结合,广泛发动群众自觉建设美好家园。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动用车辆机械9.6万台次,发动农民投工投劳10.6万人次,清理生活垃圾29.8万吨、沟渠7355.5公里、公共空间1.5万余处,处置残垣断壁和废旧房屋526处,整治农户庭院13.4万个,建设“干净人家”9190户,村庄净美水平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建设为了农民、依靠农民,成果由农民共享、成效由农民评判。
一幅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乡风好的绚丽画卷正在吉林大地徐徐展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吉林日报记者 李婷 张添奥
船营区:乡村“颜值”再刷新
船营区刘屯村风景秀美。
初秋时节,走进船营区的乡村,村民们忙碌而从容,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这一切,正是船营区持续推进“净美村庄”建设、开展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蜕变。
年初以来,船营区以“抓重点、破难点、树亮点”为路径,打出系列组合拳,全力提升乡村“颜值”与“气质”。区委、区政府牵头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全年18项重点任务,召开专题推进会,构建区、乡镇、村三级责任链,确保整治工作一抓到底、责任到人。
机制贵在长效,美要美得持久。船营区不仅集中力量攻坚整治,更注重常态化管护。区、乡镇、村三级联动,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和自查自纠,做到问题“随发现、随整改”。各乡镇组织“村庄清洁日”活动,引导村民从“看客”变成“主角”,主动打扫房前屋后、参与公共区域维护。结合四季气候变化,全区还开展季节性大清整,实现村庄洁净“全年在线”。
宣传也不是“一阵风”。船营区采取“整治+宣传+引导”三同步策略,悬挂宣传横幅、建立微信群、更新宣传栏,“线上+线下”全面发动。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村子是大家的,干净不能只靠村干部。”
“现在,我们村一点不比城里差,住着特别得劲儿!”一位正修剪自家庭院花木的大娘高兴地说。
吉林日报记者 张添奥
实习生 孙小媛
昌邑区:绘就人居新篇章
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村庄全景。
昌邑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推动乡村面貌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昌邑区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33万余吨、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0.24余万吨,动用各类车辆机械1130余台次,乡村环境“颜值”显著提升。
该区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治”治理体系,创新推行“道德银行、积分超市”激励机制,建成积分超市43个,发放宣传材料850余份。通过村组干部带头参与840余人次,发动群众投工投劳1700余人次,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昌邑区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聂司马村、李屯村2个示范项目,规划改造农村道路87条;推进平安村村内道路改造10条。
该区通过建立健全“督导+反馈+回头看+专报”长效管护机制,开展督导检查21次,印发工作专报14期,发现并整改问题187处,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推动环境整治从“集中攻坚”转向“常态长效”。
如今,昌邑区乡村道路干净宽敞,绿树成荫,花香萦绕,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吉林日报记者 张添奥
龙潭区:心连心共建和谐家园
龙潭区全力推进净美村庄建设。
龙潭区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村容村貌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龙潭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立专班统筹推进,通过“党委发动、支部推动、党员带动、群众行动”模式,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动员群众参与,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全区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干净人家”评选和道德银行积分兑换等工作,引导农户整治户内卫生,规范农具摆放,清理房前屋后闲置地带,培育文明卫生习惯。
2025年,龙潭区计划打造2个“百村示范”村,申请一般债资金,实施乌拉街满族镇旧街村、公拉玛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涵盖道路、桥涵、照明、交通等工程改造。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通精品旅游路线,以雾凇岛景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
今年春季,龙潭区制定了《村庄清洁行动工作要点》,将人居环境改善纳入绩效考核,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实现垃圾清理全覆盖。他们通过整治村容村貌、推进垃圾分类、实行禽畜圈养等措施,使农村环境得到显著优化,村民卫生意识明显增强。
吉林日报记者 张添奥
丰满区: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丰满区净美村庄建设快速推进。
丰满区以“净美村庄”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该区构建长效治理机制,规范垃圾收运处置,严厉打击露天焚烧,实施农村生活垃圾转运项目,强化专业清运能力。在污染防治方面,严控面源污染,管控畜禽粪污乱排,推动资源化利用,压实河长制责任,保障河湖水质。
通过“党委发动、支部推动、党员带动、群众行动”模式,丰满区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干净人家”评选,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丰满区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7万吨,治理小广告178处,处置占道堆放105处。同时,他们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乡道路灌缝37.6公里,填补坑槽13200平方米,清理公路边沟16.9公里,并在道路沿线栽植花卉7000平方米、乔木2181株。
随着环境改善,丰满区农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已建成200余个采摘园,年接待游客超240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突破4.4亿元。前二道乡、小白山乡、江南乡、旺起镇各具特色,形成“四季有项目、节节有看点”的发展格局。
吉林日报记者 张添奥
永吉县:“积分制”赋能乡村治理
永吉县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走进永吉县,一幅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村在绿中、路在花中、人在景中”已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永吉县以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为目标,全面开展的净美村庄建设收到可喜成效。
在推进过程中,永吉县坚持规划先行。他们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结合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和产业发展基础,为每类村庄量身定制整村提升方案,确保建设方向清晰、措施精准。
“攒积分不仅能换生活用品,更是一种荣誉!”口前镇红旗村村民刘大姐笑着说。永吉县创新推出“积分超市”机制,村民通过参与清扫街道、打理自家庭院、垃圾分类等获得积分,可兑换洗衣液、酱油、毛巾等实用物品。这一机制巧妙转变了村民角色——从“旁观者”成了“建设者”,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同时,全县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也组成“一线突击队”,带头清理公共区域、拆除残垣断壁、迁移柴草垛,用实际行动激发全村参与热情。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动农民投工投劳5300人次,整治庭院4700户,清理沟渠357公里,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达100%。
今年,永吉县继续实施“花香永吉”行动,在全县县路、村路、巷路栽花种草,美化道路总长850公里。
吉林日报记者 张添奥
实习生 孙小媛
舒兰市:村净家和气象新
舒兰乡间田野美不胜收。
漫步舒兰市的乡间田野,红墙蓝瓦的农舍错落有致,百日红、金光菊等花卉沿路绽放,清风拂过花香四溢——“环境宜居、农民幸福、乡村和美”的愿景正在这里成为现实。
舒兰市以“村庄清洁日”为抓手,每月两次开展集中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村干部、党员带头开展“三清三治”:清运生活垃圾、沟渠淤泥、畜禽粪污,累计处置垃圾近2万吨;整治私搭乱建,迁移柴草垛1779处,实现“柴草出屯”;处置残垣断壁399处,清理野广告1.4万余处,擦亮“没有野广告的城市”品牌。同时,全市新增垃圾桶4000余个,让“垃圾不落地”成为常态。
舒兰市还扎实推进乡村绿化,以“扩绿、提质、增效”为原则,发动村民共建“花香路”。截至目前,已栽植乔木3.1万株、灌木5.4万株、花苗92万余株,建成“花香路”600余公里。
如今,舒兰市乡村干净的村道连通家家户户,绿树红花与红墙蓝瓦相映成趣,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果实之城”徐徐展开。
吉林日报记者 张添奥
磐石市:“三抓三促”重塑乡村面貌
磐石市“三抓三促”推进净美村庄建设。
年初以来,磐石市以“三抓三促”为抓手,扎实推进净美村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在抓常态促长效上,磐石市多举措筑牢环境治理基石。常态开展以“清洁乡村、净美家园”为主题的村庄清洁行动,累计发动党员干部、群众万余人次,投入车辆机械1.5万余台次,清理沟渠、道路等设施,整治村容村貌。同时,抢抓春季绿化黄金期,推进镇区、村屯绿化,打造绿化示范路;制定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新增、修缮垃圾桶,1月至8月,全市转运农村生活垃圾2.6万吨,全部用于焚烧发电再利用。
在抓项目促发展方面,磐石市精准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他们争取各类资金5000余万元,落实民生基础项目40余个,改善村屯道路、排水沟,修建健身广场,解决安全饮水问题;争取一般债券资金6920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十百千万”工程,推进村内道路、照明等设施建设;以“一号上争项目”推进九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320万元,部分镇区管网施工有序推进。
在抓创新促提升上,磐石市积极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他们选取125个自然屯开展农村庭院建设奖补试点,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成立专项暗访督查组,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全覆盖检查,建立问题曝光、整改反馈机制;制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维管护清单和台账,明确管护责任与主体,实现“建管并重”。
吉林日报记者 张添奥
实习生 孙小媛
蛟河市:“三级穿透”提升乡村颜值
蛟河市乡村到处都是美丽风景。
金秋的蛟河市,乡村正经历一场美丽的“蜕变”。街道、庭院、沟渠……随处都能感受到“净美村庄”行动带来的新气象。
蛟河市今年构建起“市—镇—村”三级穿透式责任体系,14名市领导分片包干17个乡镇街,12个部门协同作战,乡镇干部下沉督导130余次,1086名保洁员、953名网格员、39名巡查员组成一线队伍,真正实现“一竿子插到底”,责任直抵“最后一米”。
成效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全市清理沟渠超1500公里、道路2450公里,整治乱贴乱画3605处,打造“花香屯”201个、“花香路”79条。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配备垃圾桶1.6万个、转运车33台,1月至8月清运垃圾1.7万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总投资1亿元的黄松甸年产10万吨废弃菌棒处理项目已开工,建成后将变废为宝,破解菌业污染难题。
蛟河在监督机制上同样创新不断:“无人机巡查+人力巡检”双线排查,专业督导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已整改问题1100余个。对履职不力的保洁员和企业实行“提醒—扣费—解聘”机制,甚至解聘1家转运企业,确保环境不反弹。
“家里窗明几净,村里干净整齐,住得特别舒心!”拉法村村民纪延光笑着说。如今,蛟河乡村不仅净在表面,更美进了百姓心里。
吉林日报记者 张添奥
实习生 孙小媛
桦甸市:绘就宜居新图景
桦甸市桦郊乡双龙村双合屯美丽街景。
初秋的桦甸,清爽宜人,乡村处处皆是动人景致。村里道路干净整洁,农家院落掩映于草木之中。“净美村庄”行动正如一双妙手,拂去尘埃,让村落焕发新生。
桦郊乡组建村内保洁队伍,推动家家户户落实垃圾分类收集和利用空地植树栽花等举措,持续推进环境整治。这些行动有效实现了从“小环境”整治到“大颜值”提升的转变。
这种改变在桦甸市并非个例。该市“净美村庄”行动已从单点整治走向全域覆盖,从表面整洁转向内在舒适宜居,从短期整治转为日常守护,实现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跨越。
环境变了,心情也更好了。村民纷纷表示,“现在,我们这就像风景区,好多城里人周末都爱来转转!”
截至目前,桦甸市在“净美村庄”行动中,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38万吨,村内沟渠2625公里,农村道路6756.7公里,淤泥269.1吨,整治庭院60578户,公共场所2813处,动用各类机械9628台次。
同时,该市通过大喇叭、标语、宣传画、宣传单、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净美村庄”建设宣传,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如今,整洁宜居的环境已成为桦甸乡村的鲜明底色。
吉林日报记者 张添奥
实习生 孙小媛
编辑:范小媛
初审:田雨石
复审:张亦弛
终审:肖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