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利剑高悬,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发布时间:2025-09-23 09:47  浏览量:12

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近年来,辽宁省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办案引领,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聚力攻坚金融、国企、医药等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持续纠治群众身边“蝇贪蚁腐”,以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的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强化“不敢”的震慑,为彻底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注入强大动能。

沈阳市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干部深入一线排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图为沈北新区纪检监察干部在企业了解相关情况。 陈俊屹/摄

一体推进“三不腐”,“不敢”是前提,重在惩治和震慑,必须始终保持利剑高悬,以高压惩治激浊扬清。

9月1日,沈阳市大东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大威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8月8日,营口市鲅鱼圈区委书记孟鑫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4月25日,本溪满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周远斌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今年以来,辽宁省纪委监委网站接连发布重磅消息。查处的这些典型案例,既鲜明释放了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强烈信号,更充分表明,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新征程中,越往后执纪越严是一以贯之的坚定基调、不可逆转的必然态势。

查办案件震慑穿透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健全。由风查腐、由腐纠风双向包抄、双向突破,有效形成了叠加效应和倍增威力。本溪市纪委监委循着平山区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某某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在隐蔽场所违规吃喝等作风问题顺藤摸瓜,查明其虚开发票套取公共资金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盘锦市大洼区纪委监委在审查某单位“一把手”赵某时,从其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吃请问题切入一查到底,牵出多名公职人员问题线索。“风腐同查既能清除水面上的‘蓝藻’,又能挖掉滋生腐败的‘淤泥’,实现由查一案到查一批、从破除‘小圈子’到清除‘污染源’的深层震慑效果。”大洼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说。

在深挖彻查现有案件线索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全方位提升问题发现能力。省纪委监委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持续探索,受理线索和立案数量逐年上升。对内,不断增强主动监督、精准监督的意识和能力,全省案件线索来源于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发现的占立案总数的四成以上;对外,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与审计、司法、行政等部门分别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保持密切沟通,及时移交和受理问题线索,形成协同联动工作合力。

持续“下猛药”才能治顽疾,坚持“出重拳”方可祛沉疴。据统计,2024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2.3万件,处分2.4万人,留置1986人、移送检察机关1020人;在高压反腐震慑下,全省共有1796人主动投案、5761人主动交代问题。

有油水的地方最容易滑倒。金融、国企、能源、烟草、医药、体育、基建工程和招标投标等重点领域,因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历来是腐败问题的高发区。若任其滋生蔓延,势必造成严重危害。

坚持问题导向,省纪委监委在保持惩治腐败态度不变、力度不减、重心不偏的基础上,把腐败的重灾区、反腐败的薄弱点作为攻坚战的突破点、持久战的着力点,聚焦重点领域腐败问题,集中优势力量打好歼灭战。“不坚决揭开盖子,就无法进行深入整治,更是难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据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全省纪检监察机关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特点精准切入,严肃查办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标志性案件,以案破局,让盘根错节的利益链、关系网暴露出来,进而向各重点领域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着力攻坚,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以国企领域为例,其具有业态多元、资金密集、商业往来频繁等特点,腐败行为往往呈现出一定的隐蔽性。驻省国资委纪检监察组既紧盯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传统环节易发多发的老问题,又敏锐识别“影子公司”“影子股东”等隐形变异新动向,通过严肃查处家族式腐败、“一把手”监管“缺位”、违规领取奖金、违规兼职取酬等典型问题,坚决破除所谓“国企特殊论”的错误认识。

各地区立足实际精准发力,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纵深推进专项整治,推动反腐败斗争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大连,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资源开发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海域管理混乱失序、问题渔船久治不绝、职能部门监管缺失等突出问题。面对行风乱象与腐败问题深度交织的复杂局面,大连市纪委监委重拳出击,向海域审批专权滥权、监督监管失察失位、执法领域小权妄为、补贴补偿造假行为等亮剑,将全市海洋和渔业安全乱象的盖子彻底掀了起来。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共处置涉海领域问题线索1476件,立案540人,处分458人,组织处理293人,留置72人,移送检察机关43人,取得强大震慑效应。

从严惩金融“内鬼”,协助金融机构清收追讨不良贷款等,到查处国企“蛀虫”,推动涉案重点企业改革重整;从稳妥整治医药领域腐败,狠刹收红包、吃回扣等行业歪风,到深入推进招标投标领域腐败治理……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系统治理优势,瞄准靶向、找准切口,集中力量、深挖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清淤,持续压缩腐败滋生空间。

“老虎”露头就得打,“苍蝇”乱飞也要拍。“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保持高压态势,严查严治,深化问题线索起底,强化预警纠治,精准发现查处各类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严格依规依纪依法查办案件,让老百姓真切感到腐败有人查、问题有人管、利益有人护。”7月29日,辽宁省召开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推进会,要求持续净化政治生态,以超常规举措纵深推进集中整治。

群众的期盼处就是集中整治的着力点。一餐一饭系民生,校园餐桌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深切期许。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校园餐”领域突出问题起底筛查问题线索,督导严查责任不落实、坐收坐支、贪污挪用,以及内外勾结“吃回扣”、克扣营养膳食补助资金等问题。其中,提级查办某中学校长金某违规收受食堂管理员礼金案件,立案1人,移交地方纪委查办1人,追缴违纪款82.57万元,形成有力震慑。

农村集体“三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也是风腐问题多发领域。此前,锦州凌海市纪委监委在起底某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某某涉嫌违纪问题线索时,发现任某某通过多次编造虚假债务关系,侵占村集体资金83万余元。最终,任某某被开除党籍,移送检察机关。凌海市纪委监委坚持扩面深挖、举一反三,共查处涉案人员35人。“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严的基调,对‘三资’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零容忍,严查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农村集体‘三资’等问题,已累计收到相关问题线索314件,立案10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8人。”锦州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执纪执法为民、纠风治乱为民、反腐惩恶为民,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24年集中整治期间,辽宁省纪检监察机关综合运用领导包案、提级查办、异地交办等方式,集中力量攻坚“骨头案”、拔除“钉子案”,共立案1.4万人,处分1.2万人,移送检察机关723人。坚持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一批可感可及的实事抓实办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正风反腐加力度、清风正气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