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挖出战国越王族大墓!2.3米古筝破纪录,铭文揭秘王室身份
发布时间:2025-09-23 07:10 浏览量:14
引子:
一座惨遭盗扰的战国大墓,竟暗藏越王勾践家族的惊天秘密!
江西国字山墓葬,出土两件带铭铜戈,直指墓主为越王翳之子“不寿”。
其中一件长达2.3米的古筝,刷新考古记录——这座江西最大东周墓,还藏着多少王室往事?
位置与发掘:盗洞惊现,抢救发掘
国字山墓葬位于,江西省樟树市洪光塘村西南,东距筑卫城遗址——这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仅300米。
2013年,盗墓者的铁锹,惊醒了这座沉睡两千多年的战国大墓。
201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等机构组成联合队,展开正式发掘。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屡遭盗扰,该墓仍在2019年成功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2021年底,30多位专家齐聚论证,首次向世界公布这一重大发现。
“中字形”大墓与惊人遗存:25分室、船形棺与2600件珍宝
国字山墓葬为东西向“中字形”诸侯级墓葬,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椁室由楠木隔断和立柱分为25个独立分室,中央安置一艘船形主棺,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
虽然历经盗扰,考古人员仍清理出2600余件(套)文物。
以漆木器为主,兼有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等,涵盖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日常用具等门类:
礼乐器隆重有序:鼎、盉、盘、匜等礼器折射葬礼仪轨;鼓、瑟及编钟架、鼓座再现雅乐场面。
其中一件漆木筝长达2.3米,为迄今所见最长先秦古筝;
兵器车马阵容齐整:戈、戟、矛、镞和漆木盾构成武装体系;车軎、马衔、伞盖、节等车马器,说明墓主拥有较高军权等级;
生活用具细节丰富:镇、削刀、凿、帐钩等物品,反映其日常生活面貌。
铭文锁定王族身份:越王勾践玄孙太子墓现真容
在所有出土物中,两件带铭铜戈成为判定墓主身份的关键:
一件铭文为“者医自作用戟”,“者医”即越王翳,(勾践玄孙,在位公元前410–前375年);
另一件铭曰“於戉台王旨医之大子不寿自作元用矛”,明确指向翳的太子“不寿”。
从铭文中可以看出,墓葬极可能是一座越国王室高级贵族墓。
在远离越国核心区的江西,出现王级墓葬,对理解越国扩张、楚越关系与周边政治格局具有颠覆性意义。
结论:
重构越文化图景,为“多元一体”提供铁证
国字山战国大墓的发掘,不仅是江西东周考古的空前突破,更为越文化研究打开全新局面:
它证实越国势力曾深入江西,“吴头楚尾”历史格局再获坚实依据;
其墓葬形制、器物组合与铭文资料,为厘清越国王系、礼制与地域控制提供关键材料;
筑卫城遗址与国字山墓葬的地理呼应,暗示该区域可能存在高等级聚落集群;
最终,这一发现深刻反映出华夏与百越在文化、政治层面的早期融合,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生动体现。
黄土无言,王戈有声;一座大墓,半部越史。
国字山仍在等待,下一个震惊世人的答案。
- 上一篇:“友谊之江” 再绘新景(边城见闻)
- 下一篇:我省22家企业入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