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山东丨逐梦山水书写“为国找矿”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22 14:33  浏览量:13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对他们弘扬优良传统、做好矿产勘查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勉励他们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山河为鉴,镌刻地矿担当;岁月为证,书写报国新篇。3年来,山东省地矿局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为国找矿”初心,扛起新时代地质人的使命担当。伴随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向纵深推进,山东地矿力量跨越山海、攻坚克难,从齐鲁大地攻深找盲,到西部边疆协作拓荒,从海外热土搭建合作,再到蔚蓝深海攻坚探索,每一步勘探都凝聚着坚守,每一处突破都彰显着担当,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征程上,交出“点石成金”新答卷。

攻深找盲

筑牢资源保障“压舱石”

9月的荣成东南海域,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一遍遍冲击着“浩海19”大型施工船的甲板,甲板中央,高达8米的钻井平台上的钻杆轰轰作响,以16转/秒的速度向海底深处挺进。这正是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在荣成市东南海域浅海开展锆英石、金红石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的核心战场。

“与陆地钻探不同,海上钻探就像在流动的基地上施工。”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地质勘查二处主任闫春明说,“有时候前一秒钻杆还顺畅下探,下一秒就可能因为海流冲击,钻孔偏离预设轨迹。更棘手的是队员们海上作业经验尚浅,还要克服晕船等身体因素的影响,施工难度比陆地要高出一倍,施工成本更是高达十倍。”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承担“山东省莱州市芙蓉岛海域金矿调查评价”项目

如今,这场从今年年初启动的海上找矿攻坚战正传来好消息:随着钻探工作的推进,已初步查清石岛东北滨海地区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沉积物分布特征,初步查清锆铪等矿产赋存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特征,评价其资源潜力,圈定找矿靶区,为进一步勘查及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矿产资源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作为全国唯一拥有“英雄地质队”称号的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自1958年成立至今,累计钻探工作量达500万米、累计查明金资源量2800余吨,成为全国找金最多的地质队。如今,六队将找矿的目光投向蔚蓝大海,借助沿海区位优势,探索海域金矿、砂矿等资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地质动能。

对地质找矿之难,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党委书记、队长丁正江有个形象的比喻:“直径仅几厘米的钻头,要在高温高压的地层中钻进3000米深,难度堪比用头发丝扎进土里。”而队员们的日常,更是与艰苦相伴——野外作业时,板凳当床、蚊虫围咬是常态;境外勘查时,还要直面恶劣环境的考验。刚从尼日利亚找金项目归来的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地质勘查二处副主任张亮亮,至今记得项目组与疟疾“搏斗”的日子,“当地蚊虫密集,几乎每个人都得过疟疾,严重的同志连续发烧一周,却仍抱着地质图在帐篷里分析数据,就怕错过一丝矿脉线索。”

“踏遍群山始见金,要找矿就得扎根一线。”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吕军阳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地质找矿要保证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就必须坚持到野外矿区、大山荒漠中去,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原始样品。”正是这份坚守,让六队近3年屡创佳绩:在省内聚力“攻深找盲”,探获一处近50吨的大型金矿床,提交中型石墨矿1处;省外瞄准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西部省区,设立青海分院、新疆分院,加大工作力度。境外着眼澳大利亚、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国家为中资企业提供勘查技术服务,探获锂矿1处、金矿3处。

四线联动

拓展找矿突破“新空间”

“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怀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经典的《勘探队员之歌》,既是山东地矿人传承至今的精神印记,更是他们投身找矿事业的行动号角。

当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向纵深推进,包括地矿六队在内的山东省地矿局15家局属单位,锚定“为国找矿”目标持续攻坚。3年来,通过系统实施“四线联动”,不断优化找矿路径、整合资源力量,稳步构建全域覆盖、重点突出的找矿工作格局,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山东地矿力量。

省内攻坚锚定重点,资源保障根基持续夯实。依托山东地处华北与扬子板块交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的优势,省地矿局大力推进攻深找盲,在胶东地区提交金资源量96.9吨,助力胶东金矿资源基地超大型金矿勘查,其中乳山大型金矿资源量近50吨,成为威海迄今最大金矿床,为胶东超大型金矿基地建设注入动能;鲁西地区齐河—禹城富铁矿勘查区新增资源量5546万吨,助力打造全国首个亿吨级富铁矿基地;微山地区新增一批稀土资源量,推动微山郗山稀土矿升级为特大型矿床,巩固全国第三大稀土矿地位,在新泰发现锂矿体,实现省内新兴矿种找矿新突破。

△山东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参与齐河—禹城地区富铁矿勘查,提交资源量5546万吨,助力该地区成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我国首个亿吨级富铁矿资源基地

省外拓展深化协作,跨区域找矿成效显著。省地矿局把握省外政策机遇,以新疆为核心辐射西部,创新地质援疆模式,先后成立援疆工作站、与阿勒泰地区共建矿业绿色联盟等,拿下9个探矿权,并选派数十名技术人员挂职,为山东企业在疆项目提供全流程支持。同时拓宽服务领域,在青海实施国内首次高原湖底高精度重力测量,支撑大型钾盐矿发现;辽宁大东沟金矿钻探1.5万余米,助力千吨级黄金基地建设;西藏阿木错凹陷钻遇厚层钾盐与油层,实现油气突破;湖北、贵州等地亦斩获中型脉石英矿、超大型铅锌矿,构建多元资源保障格局。

海外布局对接“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省地矿局积极实施矿产勘查“走出去”战略,作为唯一省属地勘单位参与中沙地学合作,为安哥拉建立区域地质调查标准,以标杆项目引领合作。勘查成果方面,刚果(布)探获7.5亿吨特大型钾盐矿,安哥拉估算铜金属量62万吨,几内亚、尼日利亚、蒙古国分别探获金矿、锂矿、磁铁矿。放眼未来,省地矿局将持续放大“走出去”效益,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构建“双循环”地质找矿新格局,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驾护航。

近海探索开拓蓝色空间,海洋资源潜力加速释放。落实海洋强省部署,省地矿局加强黄海、渤海矿产调查,提交近3600万立方米海砂矿产地;攻克海域成矿识别难题,发布《浅海区海底重力测量技术规程》填补标准空白,高原湖区水底重力测量技术获突破。同时开展综合服务,完成630余平方千米海岛调查,支撑灵山岛成为全国首个地质文化岛;建立滨州、潍坊海域海洋牧场信息库,为海洋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引领

打造地质报国“强引擎”

从齐鲁深山到西部戈壁,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到辽阔近海,山东省地矿局的勘探足迹遍布山河湖海,用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一个个改写资源格局的成果,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地质人的使命担当。这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省地矿局始终以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己任,在矢志创新中破局、在多元拓展中前行、在科技攻关中突破的不懈实践。

聚力协同创新,省地矿局主动打破行业壁垒、区域界限,以联盟共建打破壁垒,发起沿黄九省(区)新时代英雄地质队创建联盟、牵头成立金矿找矿突破战略联盟等,联合地勘单位、科研院所、高校、矿山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攻关模式。以战略合作拓宽空间,与山西、新疆等地矿局,山东黄金、北方矿业等大型国企,济南、淄博、枣庄等9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政府+企业+地勘”协同体系,凝聚多元找矿合力。

聚力科技攻关,牵头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滨海地区金矿勘查评价技术与增储示范”项目;聚焦关键技术突破,构建“阶梯找矿、深勘精查、三维可视”理论技术体系,创新研发无人直升机高精度航空磁测技术和无人机半航空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破解海洋、强干扰区和复杂地形区地球物理探测难题……省部级科技奖连续10余年保持全国地矿系统首位。“隐伏矿体找矿模型构建与精准定位技术”等3个项目获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技支撑项目,16项成果获山东省及自然资源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找矿硬核能力持续领跑全国地矿行业,为我国地质勘查技术升级提供了“山东经验”。

△山东省地矿局鲁南院承担四川省康定大理岩勘探项目

展望未来,山东省地矿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始终锚定“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核心目标,持续加大战略性矿产勘查力度,在深部探测、海洋矿产勘查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拓展合作空间,探索多元化找矿模式,以更实举措、更优成果,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驾护航,为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的“地矿动能”,在新时代的找矿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